国内传统企业智能制造升级常见的三大误区-上海磐云科技

来源: | 作者:PanYunKJ | 发布时间: 2022-09-16 | 370 次浏览 | 分享到:
企业不了解什么是智能制造,不仔细评估如何进行智能升级改造,就开始向政府申请智能制造项目。结果,当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下达时,他们被迫一头扎进项目。 ,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

 国内传统企业智能制造升级常见的三大误区

误区—:为了在智能制造项目上““赚吆喝””

企业不了解什么是智能制造,不仔细评估如何进行智能升级改造,就开始向政府申请智能制造项目。结果,当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下达时,他们被迫一头扎进项目。 ,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

误区二:将自动化或信息化建设等同于智能制造

由于中国企业的现状普遍处于工业2.0的水平,部分企业还处于工业1.0阶段,少数企业已经达到工业3.0。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因此,在智能制造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一些企业认为自动化升级或工厂信息化建设就是智能制造。自动化和信息化是智能制造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但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会失去发展机遇。

误区三:基础不好,却直接迈入智能制造

这是企业在实际智能制造中常犯的错误。智能制造的实施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硬条件,二是软条件。

硬条件是指公司的设备需要具备信息联网条件,并且必须是稳定的。纵观国内众多制造企业的装备水平,恐怕离智能制造之路还很遥远。然而,随着智能传感器、控制器、仪器仪表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设备的刚性约束将越来越小。

即使现有设备不具备信息化联网的条件,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改造和增加一些小型智能硬件来解决设备信息化联网的刚性约束。设备不仅要具备信息联网的条件,还要稳定,这是一个更高的标准。

设备的稳定性也是智能制造“黑光工厂”的前提之一。以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百世为例。公司正在努力打造24小时无人值守的“黑光工厂”。

软条件是指企业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基础。 “管理不善无法实现信息化,落后产品无法实现智能化”,这是百世在智能制造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良好的管理基础是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前提。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良好的管理基础,那么信息化的实施会给公司的一些实际问题蒙上一层阴影。这样的信息化将是低效的信息化,或者说是“带瘤的信息化”。可以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

中国很多民营企业也犯过类似的错误。结果,公司的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公司的管理成本也一直在上升。归根结底是管理基础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