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半导体芯片晶圆制备前期精磨切割工艺

来源: | 作者:PanYunKJ | 发布时间: 2022-09-01 | 2051 次浏览 | 分享到:
硅为集成电路制造中重要的半导体材料,超过90%的集成电路芯片都是在硅片上制作而成的,因此以硅片制备为例,讲解晶圆的制备。

揭秘:半导体芯片晶圆制备前期精磨切割工艺

晶圆制备

晶棒还要经过—系列加工才能形成符合半导体芯片制造要求的半导体衬底,即晶圆。硅为集成电路制造中重要的半导体材料,超过90%的集成电路芯片都是在硅片上制作而成的,因此以硅片制备为例,讲解晶圆的制备。硅单晶抛光片的制备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加工工序多而长,必须严格控制每道工序的加工质量,才能获得满足集成电路工艺技术要求、质量合格的硅单晶抛光片。

截断

截断,把硅棒的两端去掉,两端通常叫做籽晶端(籽晶所在的位置)和非籽晶端(与籽晶相对的另一端),即切去单晶硅的头部和尾部后,将单晶硅棒分段成切片设备可以处理的长度,再将其固定在滚磨机的转动轴上。

截断的主要作用有两点。

(1)硅棒的头尾部杂质含量与中间部分相差较大。

(2)头尾直径小于中部,为了后续工艺中得到相同直径的晶圆片,必须截断。

直径滚磨

由于晶体生长中直径和圆度的控制不可能很精确,所以硅棒都要长得稍大一点以进行径向研磨。由于晶圆的制造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晶圆固定器和自动设备,精确的直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初拉出来的单晶硅尽管对外形直径有一定要求,但往往是不均匀的,不能将直径不均匀的单晶用于生产,因此先要进行研磨工艺,使单晶硅的直径达到一致的要求。在无中心的直径研磨机上进行滚磨得到精确直径的单晶硅,并且通过严格的直径控制也可以减少晶圆翘曲和破碎。

研磨机上装有金刚砂轮(或金刚刀),可以自动调节进刀量(或切削量)。进刀量一般是从头部定到尾部,同时将冷却液喷到刀口上。经过这样的滚动摩擦处理,就可以把直径不均匀的单晶硅变得均匀一致。

磨定位面

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必须按特定晶向进行切割,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也不至于碎片,所以切割前应先定向。随着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所使用的晶圆片的尺寸日益增大。若沿着解理面来分割芯片,那么解理处比较平整,且比较容易裂开,晶片的碎屑也少,从而减少了碎屑铝条的划伤和划片中管芯的损伤率。同时,大晶片在制造过程中,需经过次数不同的挟持,这会产生很大的机械应力。有了定位面以后,就可以认定某个部位去挟持,这样可以减少损伤面积。另外,在制造芯片的过程中,自动化过程越来越高,也需要有一个定位面来适合这种要求。因此单晶体经滚磨后,还要切割出一个定位面来。

定向的原理是用一束可见光或X光射向单晶棒端面,由于端面上晶向的不同,其反射的图形也不同。根据反射图像,可以校正单晶棒的晶向。

—旦晶体在切割块上定好晶向,就沿着轴滚磨出一个参考面。

在许多晶体中,边缘有第二个较小的参考面,称为次参考面,用来区别导电类型。主、次定位边的角度标识了硅片的类型。

切片

晶棒的外形处理完之后接着进行定向切片,用有金刚石涂层的内圆刀片把晶圆从晶体上切下来。这些刀片是中心有圆孔的薄圆钢片。圆孔的内缘是切割边缘,用金刚石涂层。内圆刀片有硬度,但不用非常厚,这些因素可减少刀口(切割宽度)尺寸,也就减少了一定数量的晶体被切割工艺所浪费。对于大尺寸晶圆,比如300mm直径晶圆,使用线切割来保证小锥度的平整表面和少量的刀口损失。经过这道工序后晶棒重量损耗了大约三分之一。

单晶硅在切片时,硅片的厚度、晶向、翘曲度和平行度是关键参数,需要严格控制。

晶片切片的要求是:厚度符合要求;平整度和弯曲度要小;无缺损;无裂缝;刀痕浅。

单晶硅切成硅片,通常采用内圆切片机或线切片机。内圆切片机采用高强度轧制圆环状钢板刀片,外环固定在转轮上,将刀片拉紧,环内边缘有坚硬的颗粒状金刚石,内圆切片机的外形。切片时,刀片高速旋转,速度达到1000~200Or/min。在冷却液的作用下,固定在石墨条上的单晶硅会向刀片做相对移动。这种切割方法,技术成熟,刀片稳定性好,硅片表面平整度较好,设备价格相对便宜,维修方便。但是由于刀片有一定的厚度,在250~300um左右,约有1/3的晶体硅在切片过程中会变成锯末,所以这种切片方式下晶体硅材料的损耗很大,而且内圆切片机切片的速度较慢,效率低,切片后硅片的表面损伤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