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能制造?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工业自动化吗?

来源: | 作者:PanYunKJ | 发布时间: 2022-07-21 | 459 次浏览 | 分享到:
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广和应用。发展智能制造既符合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塑各国制造业新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智能制造?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工业自动化吗?

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广和应用。发展智能制造既符合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塑各国制造业新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各国发展智能制造的趋势主要为:

·数字化制造技术得到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有可能改变未来产品的设计、销售和交付方式,使大规模定制和简单的设计成为可能,使制造业实现随时、随地、按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并彻底改变自“福特时代”以来的传统制造业形态。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及应用贯穿制造业全过程:智能制造技术的加速融合使得制造业的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等环节逐渐智能化,产生新—轮的制造业革命。

·世界范围内智能制造国家战略的空前高涨:主要体现在世界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提早布局,并且将智能制造作为重振制造业战略的重要抓手。

智能制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4.0不是无人工厂,人是工业4.0的核心智能工厂不是无人工厂。德国、美国、日本都是传统制造业强国,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然而德国企业的实践证明,工业3.0并不需要达到100%的自动化,未来工厂里人依然将发挥重要的控制和决策作用。人与机器和谐相处,人有丰富的经验和更高的灵活性,机器则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人与机器各有所长,要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因此,建议中国企业将自动化程度提高到70%~80%作为工业3.0的实现目标,但迈进思路要以智能制造业的理念为指导。

(2)要实现工业4.0,首先要进行生产组织和工作流程的梳理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与传统的大生产方式不

同,其特色是“多品种”“小批量”。

首先不同的企业在行业特点上不尽相同,就拿流程行业和离散行业来说,对于流程行业,比如化工、医药、金属等,一般偏好设备管理,如TPM (Total ProductiveMaintenance),因为在流程型行业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特定设备,这些设备的运行状况极大地影响着产品的质量;而离散行业,比如机械,电子等,LAYOUT、生产线的排布,以及工序都是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离散行业注重标准化、JIT (Just ln Time) .看板以及零库存。

(3)人、机器、工件(产品)互联互通

传统生产模式下,车间内的信息交流只能发生在工人与设备以及工人与工人之间,工人只能与本工位机器或其上下道工位的工人进行信息交互。而在工业4.0模式下,机器间可以直接通信,进行信息交互,人与机器间的通信结构为网状,大大提高了信息交互的效率,为个性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4)生产数据自动采集

利用各种检查和测试方法判断系统和设备是否存在故障的过程是故障检测,而进一步确定故障所在大致部位的过程是故障定位。故障检测和故障定位同属网络生存性范畴。要求把故障定位到实施修理时可更换的产品层次(可更换单位)的过程称为故障隔离。故障诊断就是指故障检测和故障隔离的过程。

对采集到的生产数据运用大数据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合故障以及寿命预测算法,对设备的寿命进行预测分析。同时可以通过对设备状态的检测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为任务的动态调度提供依据。

(5)车间布局——消灭固定生产线

由原先的严格按照生产节拍的生产线生产模式改为具有高度灵活性和自主性的矩阵或网状的生产系统,从而达到消灭固定生产线的目的。

(6)实现个性化产品的前提是标准化、模块化和数字化

标准化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且可重复使用的规则,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产生,促进技术合作。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有多种属性,分别反映其内部特性。

数字化是指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基于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并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

(7) 用户体验

在传统模式下,用户体验是在产品交付到用户手中之后开始的,而在工业4.0模式下,用户可以在设计,甚至生产环节就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用户可以通过终端实时监控产品的生产情况,大大延伸了产品的用户体验区域,为多样化、全方位的用户体验带来可能。

 

8)敏捷制造由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转变为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在传统模式下,敏捷制造需要分析市场并结合市场分析结果对生产决策做出支撑,因为传统模式下产品的生产是批量的,需要根据市场大部分用户的需求而定;而在工业4.0模式下,由于个性化生产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每个个体的需求,因此敏捷制造要能及时响应个体客户的要求。

9)信息物理系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

信息物理系统包括了智能机器、仓储系统以及生产设备的电子化,并基于通信技术将其融合到整个网络,涵盖内部物流、生产、市场销售、外部物流以及延伸服务,并使得它们相互之间可以进行独立的信息交换、进程控制、触发行动等,以此达到全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从而将资源、信息、物体以及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物联网及服务互联网,并将生产工厂转变为一个智能环境。这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

(10)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工厂是革新

纵向集成的全称为“纵向集成和网络化制造系统”,其实质是“将各种不同层面的IT系统集成在一起(例如,执行器与传感器、控制、生产管理、制造和执行及企业计划等不同层面的连接)”,通过将企业内不同的IT系统、生产设施(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数字化生产设备为主)进行全面的集成,建立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系统,为将来智能工厂中的网络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生产提供支撑。

(11)工业4.0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纵向集成是基

 

 

纵向集成主要是指将企业内部各单元进行集成,使信息网络和物理设备之间进行联通,即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纵向集成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部门需求.单体应用到协同应用的一个历程,伴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常讲常新,换句话说,企业信息化在各个部门发展阶段中的里程碑就是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是生产环节上的集成(如研发设计内部信息集成),是跨环节的集成(如研发设计与制造环节的集成),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如产品研发、设计、计划、工艺到生产、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工业4.0所要追求的就是在企业内部实现所有环节信息的无缝链接,这是所有智能化的基础。

(12)工业4.0不仅仅是智能工厂——横向集成是革命

横向集成是指“将各种应用于不同制造阶段和商业计划的IT系统集成在一起,这其中既包括一个公司内部

的材料、能源和信息的配置,也包括不同公司间的配置(价值网络)”(摘自《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也就是以供应链为主线,实现企业间的三流合一(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实现社会化的协同生产。

(13)工业4.0要建立端到端的集成——消灭中间环节

端到端的集成是指“通过将产品全价值链和为满足客户需求而协作的不同公司集成起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完成整合”(摘自《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也就是说,集成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活动,典型的例子如小米、苹果手机围绕产品的企业间的集成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