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力的差异是造成战略方向差异的关键因素,其中国家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不同分布和未来布局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生产活动中的价值要素是什么。
生产活动中价值要素从上游到下游的分布是:观念创新和需求创造、原材料和基本使能技术、关键设备和核心组件、生产过程和生产系统、产品和服务。在整体价值要素的分布上,中国在生产过程和生产体系上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能力上),但在其他环节上处于劣势。
美国:牢牢占据生产要素的上游,努力向下游延伸
美国在生产活动要素的分布中,在想法创新和需求创造、原材料和使能技术,以及产品增值服务端具有明显优势。
美国工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6S”生态系统:
1航空航天:
它为美国制造业积累了大量技术红利,并已成为美国工业体系中基本使能技术的主要来源。
2半导体:
近年来,对低能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巨大,在未来智能技术的核心——低能高性能芯片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页岩气:
未来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布局已成为美国重要的替代能源。
4智能服务创造价值经济:
借助美国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在利润高的制造服务端进行布局。
5、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精神
通过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从而不断获得新市场和商机的蓝海。
6可持续人力资源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布局方面,白宫于2012年3月提出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在四大制造业领域建立了九个研究和创新中心
分析美国“6S”生态系统和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不难发现,美国努力牢牢把握产业价值链中价值高的部分,即生产系统基本的原材料端(能源和材料)、工业产品的使用服务端(互联网技术和ICT服务),而商业模式由创新驱动,因此即使德国的制造设备更先进,无论中国的制造系统有多高效,它都可以从源头和价值交付端确保其核心竞争力优势。
总之,中国的制造转型中,要着重填补中国工业基础技术的缺口,改变核心零部件和先进材料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从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向精益模式转变;重视工艺和制造过程的研究和生产过程的管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努力研发核心生产设备和智能设备,并对设备的使用进行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同时,要注重原始想法的创新,提升产品的服务能力和可持续盈利能力,以顾客端的价值缺口为导向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利用增值服务提升中国工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